让学生带着三大好习惯上中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01-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实验小学  刘小敏

  在中学任教时,我总会在学生进入中学的第一天就对学生进行摸底测评。测评发现,约有1/5的学生在基础计算上存在错误,2/5的学生在没有准确理解题目的要求之前就写出了答案,1/3的学生由于上课没有集中注意力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导致重点没掌握、难点没突破。以前,我把这三大因素称作学好初中数学的拦路虎,甚至在心里埋怨学生在小学时养成了这样的坏习惯。去年,我从中学调到小学任教,角色的转换让我萌生了一个想法——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消灭这三大不良习惯,使小学和初中的数学学习自然接轨。

  运算能力——不以简单而不为

  运算能力是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需要具备的最首要也是最基本的能力。目前,我校采用的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这套教材特别注重知识的生成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计算题的数量不足,仅靠书上有限的题目来训练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采取了课前背口诀1分钟,或对口令2分钟,或抽卡片2分钟,或口算接龙3分钟,或小测验10道题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不但直接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还间接提高了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坚持,学生们逐步养成了良好的运算习惯。

  解读能力——不因着急而妥协

  解读能力对小学数学学习至关重要。以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道题为例。题目的第一排是情境图,将5种食品和食品的单价摆成一排,第二排是文字:“有12元钱”。题后列出问题:可以买几瓶矿泉水?买3听苹果汁够吗?还可以买哪几种食品?买多少?在做到第三个题目时,约有1/3的学生不知所措,还有17名学生写出了类似于“买5听苹果汁要多少钱?5×4=20(元),答:要20元”这样不知所云的答案。其实,“还可以买哪几种食品?买多少?”是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问题。学生在这里被难住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弄清楚题意和要求。

  出现这种状况,我们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千万不要因为着急而将题意直接告诉学生。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应把重点放在学生读题方法的培养,把学生动眼观察、动口朗读与动脑思考有机结合起来,将情境题、文字题和应用题的解读方法内化。当然,坚持用这种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的解读能力,短期内可能要花费大量时间,影响进度,对教师的耐心也是考验,但长期来看却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参与意识——好习惯要不断强化

  学生轻松自在的学习状态和优秀成绩的取得,与高质量参与课堂全过程的学习习惯是分不开的。要培养良好的参与意识,我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做到聚精会神地听讲,全神贯注地思考,争先恐后地发言。现在的班额大,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基础差异很大,在培养学生课堂参与意识时,我们可以采取分层次要求。要鼓励学优生的专注和创新,让学优生带动一批学生向前跑,同时要驱动一批学困生往前走,不能因为他们步子挪得太小而放弃这些学生。只有努力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牢牢锁住他们的注意力,才能全面提高课堂效率,实现轻负担、高效率的目标。

  立足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消灭了三大拦路虎,培养了三大好习惯,学生不仅不会被中学的数学学习吓倒,反而会越学越精,越战越勇呢。